
其實我第一次準備JLPT的時候,真的有夠緊張
整個人像泡在壓力鍋裡一樣,覺得這張證書好像代表我的人生價值。明明只是個語言檢定,怎麼搞得像是我要考公職一樣。後來我才慢慢搞懂一件事:JLPT,不過就是一張紙而已,它可以幫助你,但它不會定義你。
那時候我還是N3程度,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在準備N1、N2,有些還報補習班、買一堆參考書、狂做模擬題,搞得像在衝指考。我一開始也被帶著走,買了一堆教材,每天念到眼神死,結果身心俱疲還是沒考過。我記得有一次坐捷運回家的路上,整個人像洩氣的皮球,看著別人開心打電動、追劇,我心裡只想:「為什麼我不能也快樂一點準備?」
直到後來某次去日本旅行,我在便利商店跟店員比手畫腳點東西的時候,突然想起來:「欸,我念這麼多文法、單字,不就是為了這一刻嗎?」不管那時候我有沒有考過JLPT,我都可以用日文表達我想說的,這才是重點吧?
我開始慢慢轉念,JLPT對我來說不再是壓在我身上的枷鎖,而是個「溫習進度表」。每次報考前,我就當成一次大掃除,把平常忘記的語法翻一翻,單字再整理一下,這樣準備起來也比較有動力,而且說真的,每次寫模擬考的時候,總是會發現:「欸這句我怎麼好像在哪裡看過?」然後就默默記住了。比起壓力山大地狂背,我更喜歡這種輕鬆加點儀式感的溫習方式。
我有個朋友小花(化名啦她會生氣),她就是那種「考什麼都要考到最好」的個性,連報N4都排了半年讀書計畫,還用Excel畫圖表、進度條什麼的。結果考前一個禮拜她感冒了,整個人昏昏沉沉,最後差幾分沒過。她哭了一個晚上,但後來她跟我說:「我現在真的比較懂了,語言這種東西,不是考過就代表你會了,考不過也不等於你不行。」
我聽了超有感,真的,有些人JLPT考得不錯,可是實際到日本生活時,買便當都會卡關;有些人可能還沒考過N3,但跟日本朋友聊天就像魚在水裡。語言這回事,紙上作業是一回事,實際應用又是另一回事。
如果你現在也在準備JLPT,我想跟你說,放鬆一點。你可以認真準備,但不要把成績當成衡量自己的唯一標準。你是誰,不是考卷上幾分可以決定的。反而把這場考試當成一種「自我挑戰」,像是對自己的語言能力做個年度健康檢查,看看自己哪裡忘了、哪裡進步了、哪裡需要補強。
另外一點我自己覺得很重要——千萬不要為了趕進度而勉強自己。日文是我自己喜歡的語言,我希望我在學它的過程中是開心的、有熱情的,而不是被逼著吞下去。像我有時候真的讀不下去,我就會打開日劇來看,或是找YouTube上的日本Vlogger聽聽看他們平常怎麼講話。有些人會說這樣不夠認真,可是我覺得,能持續才是王道啊!
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是學到一半放棄的,因為太壓抑、太勉強,最後整個討厭日文。這真的太可惜了。與其逼自己每天背100個單字,不如每天只背10個,但確實用在生活中。學語言是長期抗戰,不是考試結束就可以放生的東西。
所以啦,講到這裡你大概也知道我想說什麼了。JLPT可以考,但別為它活。你可以用它來督促自己、幫自己設目標,但絕對不是讓它來定義你的能力,更不是讓它來決定你有沒有資格說「我會日文」。
有趣的是,後來我沒再特別衝刺考試了,但我每年還是會去報一次JLPT,當成是給自己的「小期末考」,幫助自己複習。就像有些人會報路跑一樣,跑得好不好其次,重點是你為了那個終點線而持續跑了好幾個月。
說不定你也可以試著這樣想:考試不是敵人,而是學習的催化劑。它不會愛你、也不會恨你,它只是靜靜地放在那裡,等你來挑戰。你不來,它也不會多說一句。那既然如此,就當成遊戲來破關吧!
最後,如果你考過了,恭喜你,但記得這不是終點,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;如果沒過,也別太難過,這只是你學習路上很普通的一次「跌倒」。我們學語言,不就是為了能在世界上多一個角落找到共鳴嗎?這樣想一想,考試真的只是個小插曲,不是嗎?
所以,繼續學日文吧!開心地學,有節奏地學,有自我感覺良好地學。不用跟別人比,只要記得,你為什麼開始學,那就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