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文漢字(漢字,かんじ,Kanji)是書寫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。日文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。有一部分日文獨創的漢字,則稱為「日製漢字」或「和製漢字」。《諸橋大漢和辭典》是最大的日文漢字字典,共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,不過在日文中常用的漢字大約只有數千個。
歷史
漢字甚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,不過一般認為,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把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的。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用中文來讀的,不過一套稱為「漢文」的發音系統開始得以發展。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輔以變音符號,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。
當時日文並沒有書寫系統。後來發展出一套源自《萬葉集》、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,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,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。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。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。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。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:寺廟裏面的學生把萬葉假名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。
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,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、形容詞和動詞,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(送假名)、純日語詞彙、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彙。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文漢字的讀音(振假名)、和書寫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,如小孩、日語學習者的書籍。
片假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,用於象聲詞和外來語。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,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,如「煙草」代表「tabako」。不過現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。有語言學家估計現今常用日語有3分之1是外來語及和製英語。
發音
日文漢字的讀法分音讀、訓讀兩類。大部分日文裏的漢字都有音、訓二讀。
音讀
指源自中國的讀音,與中文的漢字發音近似。另可細分為吳音、漢音、唐音3類。公元5至6世紀,漢字由中國的吳地方傳入日本,在此時傳入日本而得日文讀音的漢字,讀法稱為「吳音」。另外,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,派遣往大唐長安學習的日本學者,把中國的漢字帶回日本,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日語漢字稱為「漢音」;再加上隨佛教與其關連書籍所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,共稱為「唐音」。
訓讀
是與中文讀音無關聯的漢字讀法,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繫的漢字,可說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彙有音無字的現象。有指中國的部分方言和韓文也會有漢字訓讀的現象。
日文部分詞彙也有音、訓二讀,並有不同意思。例如「仮名」(假名)一詞,音讀為「カメイ」(kamei),意思為假的名字。訓讀讀作「カナ」(kana)的話則指用來書寫日文字的平假名、片假名的總稱。
為了表示漢字的發音,書寫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假名,表示漢字的讀法。這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標記,在日文叫做「讀假名」(読みがな,yomigana)或「振假名」(ふりがな,furigana),常見於幼兒書籍、日語學習者書籍中,或用來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發音。
寫法
國字(和製漢字)
日文漢字多數與中文漢字是互通的,不過也有數以百計的漢字是日本自創的,這些稱為日本的「國字」或者「和製漢字」:
峠 tōge
榊 sakaki
畑 hatake
辻 tsuji
働 dō, hatara(ku)
[編輯]
國訓
部分日文漢字的意思和原來中文漢字的解釋有所出入。這些漢字被稱為「國訓」:
沖 oki (岸邊,取其「水中」之會意)
椿 tsubaki (樹木品種)
字體
部分漢字有「舊字體」和「新字體」之分,類似中文的繁體字和簡體字:
新字體:国 舊字體:國,音讀:kuni
新字體:号,舊字體:號,音讀:gō
新字體:変,舊字體:變,音讀:hen, ka(waru)
舊字體在二次大戰之前使用,1946年由文部省引入新字體。
日本新字體基本上是通過去掉筆畫的方式,但也有例外。常見的如
新字體:歩,舊字體:步,音讀:ho,bo
新字體:賓,舊字體:賓,音讀:ho,bo
非但沒有減少,反而增多。以上兩字都含有[少]字缺一點而成的[��]字(Unicode碼位:U+23942),新字體就乾脆寫成[少],消滅了一個不常用的偏旁。
還有些新字體成爲了近義字或同音字取代(按:此處指日語中,不以中文為基準思考),如
新字體:欠,舊字體:缺,音讀:ketu (中文[缺][欠]不同字。)
新字體:缶,舊字體:罐,音讀:kan (中文[缶][罐]不同字。)
新字體:死,舊字體:屍,音讀:shi (中文[屍][死]不同字。[屍體]新字體寫作[死體]。)
新字體:部,舊字體:篰,熟字訓讀:篰屋heya——部屋heya
有些新字體甚至以一個毫無關聯的字來代替。如
新字體:芸,舊字體:藝,音讀:gē ([芸]音讀爲un,訓讀[芸る]本來讀作kusagi ru,和[耗る]同義,是[草(kusa)]和[切る](ki ru)的合成詞,除草的意思。新字形裏這兩種讀法都廢除了。)
日常使用漢字
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,規定了1850個「當用漢字」。當用即「當前使用」或「應當使用」之意。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,改以假名表記,或是同音、同義字代替。於是產生以下情況:
殘骸→残がい
附近→付近
溺死→水死
由於社會人普通認為「當用漢字」對於社會影響實在太大,於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頒訂1945個「常用漢字」,新增少量漢字。並以「目安」為準(即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,不再有強制力)。
日本的中國文字簡化改革,最初實際上是脫漢運動,甚至有文字拼音化的計畫。這與漢語拼音或韓文漢字處境相同。
日製漢字
日文獨創了一些漢字,則稱為「日製漢字」或「和製漢字」。如「峠」(touge)、「辻」(tsuji)。有一些日製漢字也被逆輸出至華語國家,如現代中文收錄的:「腺」「癌」「鱈」。 |